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鼓膜被鳞;尾长超过头体长的三倍;后肢贴体前伸第四趾端到达耳眼之间。体背面绿色,有4条深色横斑,眼上方有一深色纵纹,上唇黑色,颌下及咽喉部淡黄绿色。
形态 依据Ota (1989; 570)描述。头体长10雄63.0-78.7mm,2雌60.6-71.6mm,尾长10雄224.6-260.7mm, 2雌为208.7-215.1 mm。体背面绿色,有4条黑色横斑向外延伸至体侧;两眼间有一深色宽纵纹由鼻孔经眼向后到前肢背面;上唇黑灰色,眼与上唇鳞间有白色短线;口腔上部黑色,下部粉红色;下颌及喉部浅黄绿色,雄蜥有深色点斑;前肢、后肢及尾背面分别有黑横斑3、5、14条。腹面无斑纹。雌蜥两眼间深色宽纵纹及背横斑均不明显。体侧扁,头略呈卵圆形,吻端圆;吻鳞四边形,宽大于高;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;头背面鳞片较大,排列不整齐,鳞中央具棱或表面粗糙或平滑;顶间鳞周围有7枚鳞片与它相接;上睫鳞覆瓦状排列,前后彼此重叠超过三分之一,每侧上唇鳞7-10枚,平滑无棱,第一对上唇鳞与鼻鳞相接,第二对与鼻鳞之间相隔一枚小鳞,沿上唇鳞内侧有一行大鳞,其间有一行排列不规则的小鳞;颏鳞五边形;下唇鳞7-9枚,平滑无棱,内侧有一行略大的鳞片,前两枚与第一下唇鳞相接,其余与下唇鳞相隔一行小鳞。鼓膜被鳞。咽喉部鳞略小于身体及四肢腹面的鳞片,后二者微棱,排列整齐。头鳞多数具有感觉毛。背中部为一行侧扁之鬣鳞,宽与高相等或宽大于高,前7枚显然宽大者形成颈鬣。背脊两侧大鳞前后彼此相隔1或2枚小鳞,形成断续的纵行。体前及四肢背面的鳞片与腹鳞等大或略小,其间杂以大棱鳞;体侧鳞尖向后或微向上。四肢较短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鼓膜(雌蜥)或眼后缘(雄蜥),第I指趾最短,第IV指趾最长。尾略侧扁,尾长为头体长的3.21(雌蜥)-3.58(雄蜥),尾下鳞大于背鳞,明显起棱。
染色体组型:2n=40,组成大小不同三组。最大的一组由一对中部着丝点和一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。第二组由7对染色体组成,第四对具端部着丝点、第六对具亚中部着丝点,其余具亚端部着丝点。第三组为小染色体,由第10-16对二倍体和4对单倍体组成(Ota, 1989: 574)。
形态 依据Ota (1989; 570)描述。头体长10雄63.0-78.7mm,2雌60.6-71.6mm,尾长10雄224.6-260.7mm, 2雌为208.7-215.1 mm。体背面绿色,有4条黑色横斑向外延伸至体侧;两眼间有一深色宽纵纹由鼻孔经眼向后到前肢背面;上唇黑灰色,眼与上唇鳞间有白色短线;口腔上部黑色,下部粉红色;下颌及喉部浅黄绿色,雄蜥有深色点斑;前肢、后肢及尾背面分别有黑横斑3、5、14条。腹面无斑纹。雌蜥两眼间深色宽纵纹及背横斑均不明显。体侧扁,头略呈卵圆形,吻端圆;吻鳞四边形,宽大于高;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;头背面鳞片较大,排列不整齐,鳞中央具棱或表面粗糙或平滑;顶间鳞周围有7枚鳞片与它相接;上睫鳞覆瓦状排列,前后彼此重叠超过三分之一,每侧上唇鳞7-10枚,平滑无棱,第一对上唇鳞与鼻鳞相接,第二对与鼻鳞之间相隔一枚小鳞,沿上唇鳞内侧有一行大鳞,其间有一行排列不规则的小鳞;颏鳞五边形;下唇鳞7-9枚,平滑无棱,内侧有一行略大的鳞片,前两枚与第一下唇鳞相接,其余与下唇鳞相隔一行小鳞。鼓膜被鳞。咽喉部鳞略小于身体及四肢腹面的鳞片,后二者微棱,排列整齐。头鳞多数具有感觉毛。背中部为一行侧扁之鬣鳞,宽与高相等或宽大于高,前7枚显然宽大者形成颈鬣。背脊两侧大鳞前后彼此相隔1或2枚小鳞,形成断续的纵行。体前及四肢背面的鳞片与腹鳞等大或略小,其间杂以大棱鳞;体侧鳞尖向后或微向上。四肢较短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鼓膜(雌蜥)或眼后缘(雄蜥),第I指趾最短,第IV指趾最长。尾略侧扁,尾长为头体长的3.21(雌蜥)-3.58(雄蜥),尾下鳞大于背鳞,明显起棱。
染色体组型:2n=40,组成大小不同三组。最大的一组由一对中部着丝点和一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。第二组由7对染色体组成,第四对具端部着丝点、第六对具亚中部着丝点,其余具亚端部着丝点。第三组为小染色体,由第10-16对二倍体和4对单倍体组成(Ota, 1989: 574)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标本采于针叶林中,其中7雄1雌发现于树干上,距地面大约0.5-3m,其余的从地表获得。
垂直分布:1500m。
垂直分布:1500m。